一、概述
铜及铜合金板带材是重要的铜加工产品,占世界铜加工总量的35%左右。近十年来,世界经济蓬勃发展,特别是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发展中国家,国民经济高速发展,带动了铜及铜合金板带材需求量、产量迅速攀升, 2004年中国铜板带材的产量和消费量都跃居世界首位,但由于中国高精铜板带加工技术落后,大量经济建设急需的高精铜及铜合金板带材还严重依赖进口解决,使我国同时也成为世界铜板带材最大的进口国,2006年进口铜板带28.8万吨,主要是现代工技术急需的重点高精铜及铜合金板带如:高品质电联接器铜合金带材(接插元件带材)、集成电路引线框架带材、变压器带、汽车水箱带、高档压延柔性铜箔等,表明中国铜板带材品种质量与生产技术明显落后于国外发达国家。预计2010年我国铜板带缺口在50万吨左右,有计划建设现代化高精板带项目,对缓解我国高精板带供求矛盾,合理利用我国紧缺的铜资源,提升我国铜板带生产技术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从铜资源的消费与发展趋势、铜板带材市场、高精铜板带材重点品种展等几个方面论述了当前我国高精铜板带材发展的机遇与面临的风险,提出了我国今后铜板带材发展的方向。
二、生产消费与市场需求
2.1、经济发展现状及分析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统计,近五年来全球经济持续增长,2001年~2007年世界及主要经济体的经济增长如表2-1,创自1971年以来的历史最高记录,尤其是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发展中国家连续三年GDP增长在7%以上,中国GDP增长见图2-1所示,有效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目前世界经济处于平稳、快速增长状态,预计2008年世界经济将以不低于4%的速度增长,中国经济将继续保持10%左右的增长趋势,并加快完成产业调整步伐,使经济结构向资源合理配制、节能、环保、先进制造业方向转型。
表2-1 2001~2007年世界主要铜消费地区GDP增长%
年份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世界总计 |
2.4 |
3 |
4 |
5.3 |
4.9 |
5.1 |
4.9 |
发达国家 |
1.2 |
1.3 |
1.9 |
3.2 |
2.6 |
3.1 |
2.8 |
欧元区 |
1.6 |
0.8 |
0.7 |
2.1 |
1.3 |
2.4 |
2 |
新兴发展中国家 |
4 |
4.8 |
6.5 |
7.7 |
7.4 |
7.3 |
7.2 |
2.2、铜资源的生产与消费
世界铜矿产资源储藏并不丰富,铜在地壳中储量远不如铁、铝等元素,地壳中平均铜含量为7PPM,主要含铜矿物有200多种,其中硫化矿和氧化矿是提炼精铜的主要矿石原料。据2003年USGS(美国地勘局)统计,全球目前陆地可开采铜资源储量为4.7亿吨,铜资源储量最丰富的地区为环太平洋地区,储量最大的国家是智利和美国。近两年原生矿产精铜产量并未出现大幅提高,2006年全球矿产精铜1483万吨,保持了2005年的水平,按此推算,全球陆地铜储量在40年内将耗尽。为弥补原生矿产铜资源的严重不足,世界各国重视对再生铜资源的开发、利用,2006年全球精铜产量为1743.7万吨,其中矿产精铜1503.3万吨(包括库存)、再生精铜240.4万吨,再生精铜占精铜产量的13.7%,再生精铜已成为世界精铜产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铜加工材是精铜消费的主要领域,约占精铜总消费的90%,铜及铜合金是现代经济发展重要的基础性金属材料,其在国民经济中产业关联度高达85%,因此随着世界及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尽管近年来世界精铜产量持续增长,但仍满足不了铜加工材旺盛的消费需求,2001~2005年世界精铜供求平衡如图2-1所示,2005年全球精铜需求量与精铜产量缺口在25万吨左右,世界铜资源短缺与需求旺盛增长的矛盾日益突出,导致世界铜价自2003年开始出现剧烈上涨(如图2-3所示),预计今后世界铜资源总量仍将处于短缺状态,精铜价格将保持较高的水平,铜原料供应的短缺将成为制约铜加工发展的“瓶颈”,有效利用铜资源、成本优势,发展铜加工材生产,提高资源的利用效果,在满足本国经济发展需要的前提下,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是当前世界铜加工产业发展的方向和总体趋势。


我国是铜资源十分短缺的国家,据统计目前已探明的铜资源储量为5000万吨,可利用的工业储量不超过3000万吨,不足世界的10%。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蓬勃发展,对铜资源的需求持续增长,尽管国内自产铜精产量逐年提高,但与国内巨大需求相比,仍然存在很大的缺口,中国精铜产量、消费量、自产精铜产量见表2-2,据统计 2005年铜资源自给率只有25.1%(包括再生铜资源),国内铜原料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如何有效利用现有铜资源,最大限度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品的技术附加值,满足现代相关经济领域向高科技方向转型的发展要求,是摆在我国铜加工行业面前的重要课题。
表2-2 中国精铜产量、需求量统计(万吨)
年度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中国精铜产量 |
183.6 |
217 |
258.3 |
299.89 |
中国精铜消费 |
295 |
330 |
360 |
380 |
中国矿产精铜产量 |
58.5 |
61.7 |
65.1 |
75.5 |
2.3、铜加工材的生产与消费
近五年来,世界经济快速发展,带动铜加工材产量迅速增长,扭转了自上世纪末以来的下滑趋势,根据《世界金属统计WORLD METAL STATISTICS》、《2006年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发展报告report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 nonferrous metals industry in 2006》等资料的统计,1999~2007年世界及各主要铜加工生产国的铜加工产量见表2-3,发展趋势见图2-3, 2007年全球铜加工材产量达到1469万吨,创历史最高水平,主要铜材生产国按产量排序为:中国、美国、日本、德国、意大利,主要铜材出口国为德国、日本,主要铜材进口国为中国、美国,各主要国家铜加工材进出口及消费量见表2-4。
表2-3 世界及各国铜加工材产量(万吨)
国别 |
1999 |
2000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美国 |
398.5 |
408.2 |
337.29 |
331.53 |
328.17 |
357.43 |
357.4 |
339.4 |
318.7 |
日本 |
192.7 |
204.8 |
176.92 |
169.63 |
170.96 |
178.5 |
173.8 |
181.6 |
163.2 |
德国 |
170.4 |
190.8 |
175.17 |
165.03 |
163.86 |
172.3 |
160.3 |
186.9 |
142.2 |
法国 |
65.1 |
71.6 |
79.78 |
77.97 |
75.53 |
69.35 |
65.42 |
|
|
意大利 |
125 |
135.5 |
127.91 |
125.89 |
125.18 |
132.37 |
83.3 |
142.7 |
103.2 |
中国 |
128.2 |
159.6 |
185.8 |
251.2 |
319.6 |
471.61 |
466.8 |
506 |
628.8 |
世界合计
(不包括中国) |
1230.1 |
1206.2 |
1136 |
995.87 |
966.96 |
927.88 |
908.1 |
944.2 |
840.7 |
世界合计
(包括中国) |
1358.3 |
1365.8 |
1321.8 |
1247.07 |
1286.56 |
1399.49 |
1374.9 |
1450.2 |
1469.5 |
表2-4 世界各主要铜加工生产国进出口贸易及消费
国别 |
贸易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美国 |
进口量 |
57.7 |
68.5 |
69.8 |
52.6 |
出口量 |
33.1 |
36.9 |
37.2 |
34.4 |
消费量 |
383.7 |
389 |
373.1 |
336.9 |
日本 |
进口量 |
8.89 |
9.87 |
9.96 |
8.93 |
出口量 |
40.25 |
37.22 |
42.5 |
40.9 |
消费量 |
147.14 |
145.45 |
149.06 |
131.23 |
德国 |
进口量 |
38.35 |
34.6 |
36.8 |
35.87 |
出口量 |
103.06 |
99.66 |
110.03 |
105.07 |
消费量 |
107.59 |
95.24 |
113.67 |
73 |
中国 |
进口量 |
119.5 |
118.7 |
109.2 |
|
出口量 |
39 |
46.4 |
55.9 |
|
消费量 |
497 |
539.1 |
585.7 |
|

近年来世界铜加工材发展呈现出的特点是,不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铜加工材产量增长不大,基本处于900万吨左右的水平,但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铜加工材产量、消费量迅速增长,成为拉动世界铜加工材产量增长的关键动力,十年来中国铜加工材产量平均增幅达7~9%,2007年中国铜加工材产量达到628.8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三分之一,居世界首位,并出现产量、消费量、进出口量同步增长的发展态势(如图2-4),成为世界最大的铜加工材生产国、消费国和重要的铜加工材出口国。行业内预测,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铜加工材产量仍将处于上升状态,但上升速度将有所放缓,2010年世界铜加工产量将达到1500万吨左右的水平。
铜及铜合金加工材是国民经济、人民生活、科技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原材料,铜加工材消费量及消费品种是衡量各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及发展速度的重要指标之一。在世界范围内,铜加工材消费结构并不平衡,世界主要国家的人均铜材消费量对比见图2-5,当前世界各地区铜加工材的消费比例及品种构成见图2-6。世界人均铜材消费量为3kg,发达国家人均铜材消费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5倍,世界80%以上的铜加工材消费集中在经济较为发达的亚洲、欧洲、北美地区,其中经济快速发展的亚洲铜加工材消费量快速增长,消费比例占到世界消费总量的49%。

图2-5世界各国人均铜消费量对比
图2-6世界各地区铜加工材的消费比例及品种构成
铜加工材是精銅消费的主要领域,约占精铜总消费的90%,主要以管、棒、型、线、板、带、薄、条、铸件、粉末等形式应用于电子电气、建筑、交通运输、工业机械、日用消费品等领域,世界各地不同消费领域铜加工材消费比例如图2-7所示,中国铜加工材的消费比例如图2-8所示,随着全球经济的普遍增长,预测今后世界铜加工材的总需求量将保持略高于世界经济发展的速度增长,产量、需求量总体规模将进一步扩大,产量、消费量基本保持平衡,需求总量在1500万吨左右,中国经济的增长成为拉动世界铜加工材产量、消费量上升的关键因素,预计中国2010年铜加工材产量将突破700万吨,并与国民经济保持同步发展的上升趋势。
图2-7 世界主要地区铜加工材消费领域及比例
(a)亚洲;(b)欧洲;(c)北美洲

图2-8 中国铜加工材产品消费领域及比例
2.4、铜及铜合金板带的生产与消费
铜及铜合金板带材是铜加工材的重要品种,广泛应用于电子、电气、轻工、仪器仪表、机械制造、交通能源等各个领域,其消费量占铜加工材总消费量的35%左右,特别是随着电子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铜及铜合金板带材消费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是目前所有铜加工材中,最具活力的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
在世界经济的持续发展拉动下,铜及铜合金板带材的生产、消费、国际贸易持续增长,平均增长幅度高达7%,近两年全球及世界各国(地区)的铜及铜合金板带材产量、消费量见表2-5,近年来各主要铜加工生产国(地区)板带材产量、消费、贸易量见表2-6,目前世界各国铜及铜合金板带材生产及消费比例见图2-9,出现了以德国、日本、南韩、台湾为代表的板带材净出口国或地区,和以美国、中国为代表的亚洲、美洲板带材净进口国。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铜及铜合金板带材的生产、消费大国,但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铜及铜合金板带材进口大国,近五年来中国铜及铜合金板带材的产量、进出口量、表观消费量见图2-10。预计2010年世界铜板带的总产量及总消费量将接近400万吨,其中主要消费增长动力在于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拉动,预计2010年世界铜板带材产量及各国的消费比例如图2-11所示,目前“中国因素”已成为世界铜加工领域重点关注的现象,世界加工制造业向中国转移和中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推动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核心。
表2-5 世界各地区铜及铜合金板带材产量及消费量(万吨)
国家
|
项目 |
2004年 |
2005年 |
2006年 |
纯铜 |
合金 |
纯铜 |
合金 |
纯铜 |
合金 |
美国 |
产量 |
18.2 |
30.7 |
17.7 |
29.2 |
18.4 |
30.6 |
消费 |
22.5 |
32.9 |
21.2 |
29.1 |
22.3 |
31.1 |
德国 |
产量 |
23.2 |
24.5 |
26.3 |
22.9 |
30.2 |
26.3 |
消费 |
7.5 |
9.8 |
11.6 |
10.3 |
16.0 |
12.0 |
日本 |
产量 |
27.3 |
20.8 |
27.0 |
20.1 |
28.5 |
21.7 |
消费 |
22.2 |
16.0 |
21.9 |
13.3 |
23.8 |
15.2 |
意大利 |
产量 |
10.9 |
4.4 |
9.2 |
3.9 |
8.9 |
3.9 |
消费 |
12.4 |
5.0 |
11.8 |
5.2 |
11.4 |
5.8 |
南韩 |
产量 |
4.8 |
13.3 |
5.6 |
12.8 |
6.1 |
14.9 |
消费 |
4.8 |
9.5 |
5.0 |
9.5 |
5.6 |
11.7 |
中国台湾 |
产量 |
4.9 |
14.8 |
5.0 |
14.7 |
5.9 |
13.8 |
消费 |
3.2 |
7.2 |
2.6 |
6.9 |
1.8 |
6.6 |
中国 |
产量 |
16.5 |
51.0 |
19.0 |
58.7 |
20.5 |
64.6 |
消费 |
28.8 |
67.0 |
30.3 |
75.1 |
32.6 |
81.3 |
世界产量合计 |
2006年铜及铜合金板带材产量合计374.3万吨
2005年铜及铜合金板带材产量合计348万吨
2004年铜及铜合金板带材产量合计328万吨 |
世界消费量合计 |
2006年铜及铜合金板带材消费量合计381.8万吨
2005年铜及铜合金板带材消费量合计375万吨
2004年铜及铜合金板带材消费量合计330万吨 |
表2-6 主要铜加工生产国(地区)铜板带材产量、消费量、贸易量(万吨)
国家 |
项目 |
2004年 |
2005年 |
2006年 |
国家 |
项目 |
2004年 |
2005年 |
2006年 |
美国 |
产量 |
48.9 |
46.9 |
49.0 |
意大利 |
产量 |
15.3 |
13.1 |
12.8 |
消费 |
55.4 |
50.3 |
53.4 |
消费 |
17.4 |
17.0 |
17.2 |
净进口 |
6.5 |
4.0 |
4.4 |
净进口 |
2.1 |
3.9 |
5.6 |
德国 |
产量 |
47.7 |
49.1 |
56.5 |
南韩 |
产量 |
18.1 |
18.7 |
21.0 |
消费 |
17.3 |
21.9 |
28.0 |
消费 |
13.3 |
14.5 |
17.3 |
净进口 |
-30.4 |
-27.2 |
-28.5 |
净进口 |
-4.8 |
-4.2 |
-3.7 |
日本 |
产量 |
48.1 |
47.1 |
50.2 |
台湾 |
产量 |
19.7 |
19.7 |
19.7 |
消费 |
38.2 |
35.2 |
39.0 |
消费 |
10.4 |
9.5 |
7.4 |
净进口 |
-9.9 |
-11.9 |
-11.2 |
净进口 |
-9.3 |
-10.2 |
-12.3 |
中国 |
产量 |
67.5 |
77.7 |
85.1 |
注:负值代表出口大于进口的数量 |
消费 |
95.8 |
105.5 |
113.9 |
净进口 |
28.3 |
27.8 |
28.8 |


 

 



2.5、铜板带材的发展及市场前景
近二十年来世界高新科技迅猛发展,特别是以电子信息、新材料、汽车、能源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在发达国家迅速取代传统产业而成为新兴的支柱产业,成为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第一大支柱产业,对国民经济拉动作用达到70%。伴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新材料、技术创新层出不穷,在铜加工领域形成了以高性能、高精度为代表的新型铜及铜合金电子功能材料,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其产业关联度高达85%,是现代高新技术产业的基础性关键合金材料,其的应用、消费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水平和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
我国目前经济发展迅速,产业结构向高技术、环保、节能方向发展,形成了以电子信息、先进制造业、汽车、电力能源为支柱产业的国民经济结构,目前我国支柱型产业平均年增长率均超过20%,技术升级周期平均缩短到半年,对高性能、高精度铜及铜合金板带材需求量急剧上升,而中国铜加工产品的品种、性能、精度远远落后于经济发展的需要,一系列先进的高强、高导、高弹性、高耐蚀、高精度铜及铜合金板带材供应严重短缺,近十年来一直是我国有色金属行业进口量最大的品种,进口量持续攀升,使我国成为世界最大的铜板带材消费大国、进口大国。
2006年中国铜板带产品产量为85.1万吨,与2005年持平,但需求量却从107.3万吨增长到113.9万吨,增幅达5.8%,进口量同比增长6.25%,达到28.8万吨,预计2010年我国铜板带材的总消费量将达到120万吨的水平,但我国目前铜板带合金品种、生产技术水平落后,国产板带材可称得上高精的仅有1/3左右,约30万吨,远远不能满足我国经济发展的需求,按目前我国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预计2010年高精板带缺口将达到50万吨左右的水平,未来新增的消费市场几乎全是高精板带。因而将来高精板带的行业技术、产品升级任务艰巨,但也为高精板带材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
全世界铜板带总消费量在370~380万吨左右,其中50%以上属于高精铜及铜合金板带材,纯铜与合金的消费比例约为6:4,主要用于制造电连接器用接插件、集成电路引线框架、汽车水箱散热管片、汽车端子、同轴电缆、干式变压器和电子开关等领域,形成了以纯铜、黄铜、引线框架用高铜合金、锡磷青铜、锌白铜为代表的高精板带材合金系列如图2-12所示,典型合金品种有: C10200、C11000、C26800、C19210、C19400、C52100、C51910、C75210等,具有潜在发展前景的合金系列有Cu-Ni-Si(C70250)、Cu-Cr-Zr(C15100)、Cu-Ni-Sn(NB105)系合金。其中诸多接插件、端子等弹性材料与框架材料合金系列有融和的趋势,提高弹性材料的导电、耐热、抗蚀性能是未来高性能、高精度铜合金板带材发展的趋势,因而高性能铜合金板带材多以时效强化、低温强化、调幅分解强化类合金为主,产品向薄型化、高表面质量、高精度、高板型质量方向发展,该类合金也是目前发展最快的铜合金品种系列,是衡量国内外高精板带材生产技术水平的标志。
图2-12 目前高精板带材的四大合金系列
1 2 3 4 |